在CES开展当天,美团高级副总裁王莆中与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他们聊了美团对技术的信仰、对产业的认识、对骑手工作方式的重塑,也展望了未来科技对行业价值的影响。王莆中认为,正是技术与场景的结合,让外卖从一天几十万单的小生意成为日订单量数千万单的大产业。
“美团不仅仅是一家平台业务公司,更是一家科技公司”,王莆中表示,美团今天展示的这些科技创新,既是对“Food+Platform”战略的深入思考,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变量,通过创新为其他行业带来更大价值,“我们相信,无人配送与美团末端配送场景的结合,将是技术去改变整个商业模式的机会”。
以下为部分对话实录:
“实际上我们一直再思考怎么用技术让产业进步,或者通过技术让生意变成产业。”
张鹏:目前美团外卖有60万骑手,创造出很大价值。为何考虑用无人配送来提升外卖体系效率?选择走科技这条路,美团经历了什么过程?
王莆中:一直以来美团是个尊重和崇尚技术的公司,创始人王兴对技术也非常热衷。我们一直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让产业进步并获得更大发展。
10年前,外卖对普通餐厅、对整个餐饮生态来讲,它的规模还是个小生意。当时餐厅老板,如果线下有1万元(营收),线上往往只有100元,这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意。现在,很多餐厅尤其是快餐厅有约50%的订单来源于线上,甚至有些餐厅的线上订单是线下的两倍或者更多。我们看到通过技术创新,外卖已经从原本一天几十万单的小生意变成一个日订单量达数千万单的大产业。
张鹏:生意如何能变成产业?
王莆中: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能力、AI算法的改进,是做不到让生意变成产业。很多人觉得,送外卖的人怎么谈高科技?现在,美团外卖的订单量超过2400万单,有60万骑手活跃在中国2000多个城市。
大家可以思考下,2400万订单中有1%的订单无法准时送到,影响的是24万用户体验。这时,如果没有强大的系统支持保证用户体验,会导致用户流失速度大于新增速度。
此外技术进步能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举个例子,大概在2014年,大家定外卖多选择麦当劳、吉野家这些提供商家配送的餐厅,用户定一单需要花费9元配送费,看起来很贵但远不够餐厅配送成本,他们还需额外补贴4元才能补齐配送成本。
原因是外卖配送受用餐时间限制,午晚高峰很忙其他时间很闲,造成餐厅商家配送的高成本、低效率。这种情况下外卖不存在产业基础,产业化经营模式就不成立。
所以美团通过技术持续提升整体配送效率。从2015年起,配送骑手都配备智能手机;智能调度系统可以根据天气、路况、商家出餐时间、预计送达时间,给骑手匹配最优送餐路线,保证用户等待时间更短。
我不认为是因为我们聪明,而是我们抓住了技术进步的机会。通过技术进步,使技术和美团平台上场景结合,让技术有更广阔的场景便利性。这是美团为产业做的贡献,让外卖变成一个日订单量达数千万单的大产业。对比下,现在中国的外卖订单加起来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10倍。
“这基本上是高管团队的信仰,相信用更科学的手段、更先进的技术改变产业。”
张鹏:美团有60万骑手,海量的线下客服和销售人员,1万多名技术人员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不同工种不一样的管理、考核,怎么给他们设定目标?难度系数大么?
王莆中:这确实是一个挑战,因为外卖不具有全国网络效应,每个城市、每个商圈的经营环境不同,要考虑供给数量、竞争情况、道路、房租成本等诸多因素。
所以,美团很早就提出把BI来AI化。BI是商业分析,服务业或零售业的运营,都需要分析海量数据。一些公司支付很高的薪水,直接招有商学院背景的从业人员做商业分析,但美团外卖涉及全国2000多个城市,每个地方都这样做不现实。所以我们让BI AI化,通过技术开发系统进一步提升效率。
张鹏:用技术解放和赋能,是美团的核心方法论吗?比如外卖和网约车补贴大战的阶段,追求效率的逻辑还适用么?
王莆中:对。基本上这是公司高管团队的信仰,相信用更科学的手段、更先进的技术改变产业,而不是靠简单的资金投入或者是堆人。
首先,我认为补贴是营销,不要让补贴变成定价。一旦补贴变成定价会很危险,比如一个物品本身价值100元,你总补贴给用户20元,用户会惯性认为物品的价值就是80元。
到2018年底,美团外卖已经有4亿累积用户,在没有那么多新用户营销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让效率更高、服务更好,为商家提供更好的经营环境。以此创造的价值是因为提升效率、保障体验而得,不是补贴而得。
其次,美团愿意把钱投入到能制造自身壁垒、需要长期积累的地方,在技术提升效率上的投入远大于营销上的投入。比如美团很早就开始研发智能调度系统,虽然前期研发费用投入很大,但长期看它是可以提升整个配送服务效率。所以,想要花好补贴,需要有很强的运营能力和不盲目补贴的定力。
“在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人机协同,机器将成为人力补充,而且人需要在很多场合下帮助机器。”
张鹏:今年CES美团带来了无人配送的全家族成员,还包括了无人机,您如何看待未来骑手跟机器人的关系?人的工作,机器人会做得更好么?
王莆中:我们希望在很多场景下机器和人并存共生。现在美团外卖每天订单量超过2400万单, 随着外卖单量的不断增长,无人配送会成为骑手的有效补充。
因为无人配送机器可以24小时持续工作、承担更多夜间配送任务;骑手更为灵活,可以处理一些较为复杂场景下的配送任务,骑手与无人配送车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效率并优化用户体验。
所以在很长时间内,外卖配送都将是机器和人协同,在很多场合下人需要帮助机器提升服务效率、提高用户体验。
张鹏:在这样的状态下,无人配送车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会是怎样的?
王莆中:技术的启动、发展、落地是需要一个过程,重要的是找准场景。目前我们不可能做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产品。现实中,配送机器人相对低速、活动区域较小、不能上高速公路、会和人和电梯交互。
如果说未来发展,我们近一年的目标是将配送机器人与现存的运行体系融合。未来五年,机器人可能会承接更多的订单。长期来看,如果将大数据、AI等技术做更高效的资源匹配和调度后,无人配送将推动整体配送效率进一步提升,比如30-40%甚至50%。
张鹏:这个大的系统变量是挺有延展性的思考视角。所以美团未来会做这个维度往外溢出更多的价值吗?
王莆中:美团的战略就是聚焦 Food +Platform,以“吃”为核心,做我们能做的事情。首先要做好自己生态系体内的场景,如果平台上生长出其他业务,能够支持的我们都会尝试,实现能力溢出。
当然美团也非常愿意对外分享技术进步。在中国GDP里,整个大物流的成本相当高,占到百分之十几,而发达国家只有百分之八九。当末端物流技术升级带动效率提升后,就能让很多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或许又将推动一个小生意变成大产业。
劳氏日报评出“2018年世界十大集装箱码头营运商”榜单 35分钟前
B2C件拣模式:先拣后播策略讨论(播种墙篇) 40分钟前
用工荒!300万快递员和3000万卡车司机昭示的残酷现状! 1小时前
如何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这些社区里或有答案 1小时前
智能仓储机器人在零售物流中的应用及探讨 1小时前
论生鲜便利店供应链模式的构建 1小时前
美团联姻中仓,强势打造餐饮一体化供应链 1小时前
【招商零售 | 深度报告】从Costco看国内超市:自有品牌和生鲜 自有品牌系列报告(一) 1小时前
汽车行业物流规划-SPS物料台车规划 1小时前
商用车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2小时前
JIT及物流运搬 2小时前
深度报告丨工程机械2019年展望:需求深化,格局分化 2小时前
新松总裁曲道奎:勇做国家核心科技的担当者 4小时前
讯轻连获天使轮、Pre-A两轮投资,将持续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5小时前
详解“金牌项目”:总业务量3.66亿件,带动农业产值401亿元 6小时前
关于安全生产法 物流行业有这些建议 6小时前
来货拉总用户数破十万 6小时前
有你家乡特产吗?20个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出炉! 6小时前
30秒带你看懂斯诺物联 7小时前
唐隆基 | 数字化供应链的十大趋势(二) 7小时前
杨珍 | 2019,无车承运人下半场 7小时前
杨娟 | 2019,跨境赛道,蓝海冲刺 7小时前
罗森收购全时华东+重庆94店 7小时前
狼来了!马云正式进军废品回收领域!! 7小时前
落实生产者延伸责任 废铅蓄电池回收及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出炉 8小时前
国际视野 | 欧洲向“白色垃圾”全面宣战 8小时前
老年卡车司机的窘境与出路 8小时前